首页  首页  新闻 > 正文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古代汉语研究高层论坛顺利举办 ——
来源:国际交流学院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5日

  11月21日上午九时,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古代汉语研究高层论坛于19号楼207室顺利开展,参加本次论坛的有复旦大学殷寄明教授、复旦大学汪少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志基教授、上海大学杨逢彬教授、东华大学虞思徵博士、复旦大学郑健飞博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张烨副教授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其他教师和学生。

  会议由殷寄明教授开始主题发言,殷教授对于语源学的基础理论、特殊问题、语源义、同源词、语源学学科的渊源流变有系统而独到的研究,所获成果在本学科范围内暂处于领先地位,他本次发言的主题为“论词义的逆向因果引申”,首先简单讨论了因果关系以及词本义的认定,明确了词本义具有唯一性,对逆向因果引申的原理进行分析,对词的母义、本义、引申义进行概括,认定词的义项产生顺序为逆向思维的结果。

  汪少华教授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秘书长,从事训诂学、古代典籍与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注重上古文献与文物考古的贯通,著有《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考工记名物汇证》,主持整理《翟灏全集》、《俞樾全集》,他发言题目为“从俞樾《楹联录存》整理谈古籍点校能力”,从弥补底本局部缺失出发,到弥补底本待受联者空缺,明确校勘避免妄改这一点校准则,为在坐老师和同学分享了古籍点校的故事和诀窍。

  刘志基教授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他从事文字学理论研究,及古文字的数字化开发研究,已出版专著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刘教授本次发言的题目为“谈谈‘古代汉语’教学及研究的与时俱进”,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下材料被发现,古代汉语教育研究者应该跟踪文献释读的发展,注重多媒体应用技术,并从“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引申到当今“二孩”“三孩”问题,给当今社会现象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逢彬教授的专业方向为历史语法学和古文字学,兼及训诂学和古籍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底出版《论语新注新译》,书中有考证《论语》疑难词句的论文162篇,颇多精湛之作,杨教授本次发言的题目为“考察分布与辨别词义——重点谈谈大范围区分和小范围区分”。杨教授的发言从分布总和及分布特征集合出发,认定求分布总和具有不可操作性,从“高邮王氏的精湛考证”等例子中为在座同学和老师讲述了大范围区分和小范围区分的不同,探讨了“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会否为“被时代采用”的意思,带领大家进一步深刻了解了古代汉语中“双突出”的含义。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的虞思徵博士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研究。出版点校作品《汉学商兑》等, 他本次发言的题目为“方东树的训诂观和清代的汉宋之争”,从训诂学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解读了清代的学术研究。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郑健飞博士,研究方向为古文字研究、马王堆汉墓简帛研究,他用浅显易懂的图片和照片为大家展示和讲解了马王堆帛书的奥秘。

  论坛中各位老师们的演讲令我校师生受益匪浅,了解了当今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了学术视野,启发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对我校师生与各高校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